火秧竻葉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Huǒ Yānɡ Lè Yè
【英文名】Leaf of Ancients Euphorbia
【原形態(tài)】金剛纂 灌木,高達1m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含白色乳汁;分枝圓柱狀或具不明顯的3-6棱,小枝肉質,綠色,扁平或有3-5個肥厚的翅,翅的凹陷處有一對利刺。單葉互生;具短柄;托葉皮刺狀,堅硬;葉片肉質,倒卵形,卵狀長圓形至匙形,長4-6cm,寬1.5-2cm,先端鈍圓有小尖頭,基部漸狹,兩面光滑無毛。杯狀聚傘花序,每3枚簇生或單生,總花梗短而粗壯,長約4mm;總苞半球形,直徑約1cm,黃色,5淺裂,裂片邊緣撕裂;雌雄花同生于總苞內;雄花多數(shù),有一具柄雄蕊,鱗片倒披針形,邊緣撕裂,中部以下合生;腺體4枚,2唇形,下唇大,寬倒卵形,無花瓣狀附屬物;雌花無柄,生于總苞中央,僅有一個3室的上位子房,花柱分離,基部多少合生,先端2裂。蒴果球形,光滑無毛,直徑約1cm,分果爿稍壓扁?;ㄆ?-5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村舍附近或園地,多栽培作觀賞或綠籬。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葉對生,托葉野硬刺狀,成對宿存;葉片倒卵形、卵狀長園形或匙形,長4-6cm,寬1.45-2cm,先端圓,有小尖。氣微,味苦澀。
【性味】味苦;辛;微酸;性寒;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瀉熱導滯;活血解毒。主熱滯泄瀉;痢疾;痧穢吐瀉轉筋;跌打瘀積;乳癰;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去凈乳汁,加米共炒焦,煎湯,3-6g.外用:適量,搗爛加熱敷;或調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能去毒,治熱滯瀉。
2.《本草求原》:解毒,洗骨痛,焙熱治無名腫毒。
3.《嶺南采藥錄》:治泄瀉。跌打積瘀而大小便不通,取其葉切細,和生米炒至米黃色為度,隨下酒煮之,飲其酒即下瘀血。
4.《福建中草藥》:拔膿攻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