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出處】《泉州本草》
【拼音名】Yì Xínɡ Suō Cǎo
【別名】咸草((蘇南種子植物》),王母釵(《泉州本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異型莎草的帶根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稈叢生,高2~65厘米,扁三棱形。葉線形,短于稈,寬2~6毫米;葉鞘褐色;苞片2~3,葉狀,長于花序。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少數(shù)復出;輻射枝3~9,長短不等;頭狀花序球形,具極多數(shù)小穗,直徑5~15毫米;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小穗披針形或線形,長2~8毫米,具花2~28朵:鱗片排列稍松,膜質,近于扁圓形,長不及1毫米,頂端圓,中間淡黃色,兩側深紅紫色或栗色,邊緣白色;雄蕊2,有時1;花柱極短,柱頭3.小堅果倒卵狀橢圓形、三棱形,淡黃色?;ü?~10月。
【生境分布】生于稻田或水邊潮濕處。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性味】味咸微苦,性涼,無毒。
【歸經】入心、肝、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行氣,活血,通淋,利小便。治熱淋,小便不通,跌打損傷,吐血。(性味以下出《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燒存性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