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出自《嶺南采藥錄》。
2.《植物名實圖考》:紫背草,生南贛山坡。形全似蒲公英而紫莖,近根葉叉微稀,背俱紫,梢端秋深開紫花,似禿女頭花,不全放,老亦飛絮。功用同蒲公英。
【拼音名】Yánɡ Tí Cǎo
【英文名】Sowthistle Tasselflower Herb
【別名】紫背草、假芥蘭、爆仗草、紅背葉、葉下紅、喇叭紅草、小蒲公英、七十二枝花、牛尾膝、紫背犁頭草、山羊草、天毛草、土黃連、野芥蘭、乳汁草、空筒單、千日紅、紫背地丁、野苦買、兔草、兔子參、烏疔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一點紅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milia sonchifolia(L.) D 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一點紅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cm.莖直立或的基部傾斜,紫紅色或綠色,光滑無毛工被疏毛,多少分枝,枝條柔弱,粉綠色。葉互生;無柄;葉片稍肉質(zhì),生于莖下部的葉卵形,長5-10cm,寬4-5cm,琴狀分裂,邊緣具鈍齒,莖上部葉小,通常全緣或有細齒,上面深綠色,下面常為紫紅色,基部耳狀,抱莖。頭狀花序直徑1-1.3cm,具長梗,為疏散的傘房花序,花枝常2歧分枝;花全為兩性,筒狀,花冠紫紅色,5齒裂;總苞圓柱形,苞片1層,與花冠等長。瘦果狹矩圓形,長約3mm,有棱;冠毛白色,柔軟,極豐富?;ㄆ?-11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村旁、路邊、田園和曠野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30cm.根莖細長,圓柱形,淺棕黃色;莖少分枝,細圓柱形,有縱紋,灰青色,基部葉卵形、琴形,上部葉較小,基部稍抱莖;紙質(zhì)。頭狀花序干枯,花多已脫,花托及總苞殘存,苞片茶褐色,膜質(zhì)。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瘦果淺黃褐色,冠毛極多,白色。有干草氣,味淡,略咸。
以干燥葉多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地上部分含生特堿:克氏千里光堿(senkir-kine),多榔菊堿(doronine)[1].又含黃酮類成分:金絲桃甙(hy-peroside)[2],三葉豆甙(trifolin),槲皮甙(quercitrin),蕓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3].還含三萜類成分:熊果酸(ursolic acid)[3],西米杜鵑醇(simia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4],以及正二十六醇(n-hexacosanol),三十烷(tria-contane)[3],蜂花酸(meliss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4].
【藥理作用】抑菌作用:本品煎劑,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棕櫚酸和蜂蜜酸。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潰瘍;肺炎;乳腺炎;腸炎;菌?。荒蚵犯腥?;瘡癤癰腫;濕疹;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8g,鮮品15-30g;或搗汁含咽。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廣東中藥》Ⅱ:孕婦慎用。
【附方】1.治赤白痢證及遠年便血方(《嶺南采藥》):羊蹄草豬精肉,煎服之。2.治腸炎,腹瀉方(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一點紅番桃葉,煎湯內(nèi)服。3.治水腫方(《福建民間草藥》):一點紅,燈心草,水煎,飯前服,日二次。4.治無名腫毒方(《福建民間草藥》),鮮一點紅,紅糖,搗爛外敷。5.治喉蛾方(《江西民間草藥驗方》),鮮一點紅,水煎,頻頻含服。6.治風熱翳膜方(《廣西中草藥》),野芥蘭,梅片,共搗爛,敷眼眶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