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倉米
【出處】出自《食性本草》。
1.陶弘景:陳廩米,此今久入倉陳亦者,湯中多用之,人以作醋酒,勝于新粳米。
2.《本草衍義》:陳廩米,今《經》與諸家注說皆不言是粳米,為復是粟米,然粳、粟二米,陳者性皆冷,頻食之,令人自利,與《經》所說稍戾,煎煮亦無膏膩,入藥者,今多用新粟米。
【拼音名】Chén Shēnɡ Mǐ
【別名】陳稟米、陳米、火米、老米、紅粟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經加工儲存年久的粳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yza sativa L.
【原形態(tài)】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稈直立,叢生,高約1m左右。葉鞘無毛,下部者長于節(jié)間;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5-25mm,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扁平,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30-60cm,寬6-15cm.圓錐花序疏松,成熟時向下彎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長6-8mm,含3小花,下方兩小花退化僅存極小的外稃而位于1兩性小花之下;穎極退化,在小穗柄之頂端呈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長3-4mm,兩性小花外稃,有5脈,常具細毛,有芒或無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卵圓形,長1mm;雄蕊6;花藥長2mm;花柱2枚,筒短,柱頭帚刷狀,自小花兩側伸出。穎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qū)。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