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中藥詞典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人中黃的用法用量|功效

2014-01-23 09:29 醫(yī)學教育網
|

【來源】為甘草末置竹筒內,于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后的制成品。

【性味歸經】味甘;咸;性寒。歸心;胃經。

1.《本草備要》:“甘、寒,入胃。”

2.《玉揪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

3.《本草匯言》:“味苦、微甘,氣大寒,無毒。”

4.《本經逢原》:“甘、咸,寒。”

5.《本草求真》:“專入腸胃,味甘,性寒。”

6.《本草發(fā)揮》:“性涼。”

7.《本草蒙筌》:“性冷。”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瀉火解毒。主治天行熱?。粶夭“l(fā)斑;大熱煩渴;痘瘡血熱;丹毒;瘡瘍。

【各家論述】1.《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

2.《本草蒙筌》:“治疫毒。”

3.《本草經疏》:“解胃家熱毒。”

4.《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5.《本經逢原》:“解天行狂熱,溫毒發(fā)斑。”

6.《醫(yī)宗金鑒》:“主天行熱疾,及解中諸毒,惡菌毒,惡瘡。”

【用藥禁忌】非實熱性熱病者禁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布包)6-10g;或入丸、散。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直播】醫(yī)師報名指導及復習備考公開課
2021網上報名/現場審核指導

直播時間:全年更新

直播主題:2021年報名/復習備考

直播老師:湯以恒、張鈺琪、鴻儒、端木靈、俞慶東、章一芹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