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來源】為甘草末置竹筒內,于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后的制成品。
【性味歸經】味甘;咸;性寒。歸心;胃經。
1.《本草備要》:“甘、寒,入胃。”
2.《玉揪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
3.《本草匯言》:“味苦、微甘,氣大寒,無毒。”
4.《本經逢原》:“甘、咸,寒。”
5.《本草求真》:“專入腸胃,味甘,性寒。”
6.《本草發(fā)揮》:“性涼。”
7.《本草蒙筌》:“性冷。”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瀉火解毒。主治天行熱?。粶夭“l(fā)斑;大熱煩渴;痘瘡血熱;丹毒;瘡瘍。
【各家論述】1.《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
2.《本草蒙筌》:“治疫毒。”
3.《本草經疏》:“解胃家熱毒。”
4.《本草備要》:“瀉熱,清痰火,消食積,大解五臟實熱。治天行熱狂,痘瘡血熱,黑陷不起。”
5.《本經逢原》:“解天行狂熱,溫毒發(fā)斑。”
6.《醫(yī)宗金鑒》:“主天行熱疾,及解中諸毒,惡菌毒,惡瘡。”
【用藥禁忌】非實熱性熱病者禁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布包)6-10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