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甘松和寬葉甘松的根和根莖。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多彎曲,上粗下細,長5-18cm.根莖短,上端有殘留莖基,外被多層枯葉殖基,呈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棕黑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有的數(shù)條交結,并列或分枝,長6-16cm,直徑0.3-1cm;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表面皺縮,棕褐色,有細根和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葉苦、辛,有清涼感。
【炮制】除凈雜質,搶水速洗,撈出,切段,晾干。
【性味】味辛;甘;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牙痛;腳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感想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湯外洗。
【注意】氣虛血熱者忌服。
【附方】松香氣《雞峰普濟方》:燥濕化痰;風疳蟲牙方《圣濟總錄》:驅風殺蟲;大七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胃虛寒;甘松湯《普濟方》:濕腳氣。腎虛齒痛方《經(jīng)效濟世方》: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