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基礎醫(yī)學理論 > 病理生理 > 正文

細胞損傷時細胞核的具體改變

2014-01-15 11:45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報名預約>> 有問必答>> 報考測評>>

細胞損傷時細胞核的具體改變:

1、核大小的改變 核的大小通常反映著核的功能活性狀態(tài),功能旺盛時核增大,核漿淡染,核仁也相應增大和(或)增多。如果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較久,則可出現多倍體核或形成多核巨細胞。多倍體核在正常情況下亦可見于某些功能旺盛的細胞,如肝細胞中可見約20%為多倍體核。在病理狀態(tài)下,如晚期肝炎及實驗性肝癌前期等均可見多倍體的肝細胞明顯增多。

核的增大除見于功能旺盛外,也可見于細胞受損時,最常見的情況為細胞水腫。這主要是細胞量匱乏或毒性損傷所致,是核膜鈉泵衰竭導致水和電解質運輸障礙的結果。這種核腫大又稱為變性性核腫大。

相反,當細胞功能下降或細胞受損時,核的體積則變小,染色質變致密,如見于器官萎縮時。與此同時核仁也縮小。

2.核形的改變 光學顯微鏡下,各種細胞大多具有各自形狀獨特的核,可為圓形、橢圓形、梭形、桿形、腎形、印戒形、空洞形以及奇形怪狀的不規(guī)則形等。在電鏡下由于切片極薄,切面可以多種多樣,但均非核的全貌。核的多形性和深染特別多見于惡生腫瘤細胞,稱為核的異型性(atypia)。

3.核結構的改變 細胞在衰亡及損傷過程中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核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核膜和染色質的改變。

核濃縮(karyopyknosis):染色質在核漿內聚集成致密濃染的大小不等的團塊狀,繼而整個細胞核收縮變小,最后僅留下一致密的團塊,是為核濃縮。這種濃縮的核最后還可再崩解為若干碎片(繼發(fā)性核碎裂)而逐漸消失。

核碎裂(karyorrhexis):染色質逐漸邊集于核膜內層,形成較大的高電子密度的染色質團塊。核膜起初尚保持完整,以后乃在多處發(fā)生斷裂,核逐漸變小,最后裂解為若干致密濃染的碎片。

核溶解(karyolysis):變致密的結成塊狀的染色質最后完全溶解消失。即核溶解。核溶解變可不經過核濃縮或核碎裂而一開始即獨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受損的核很早就消失。

上述染色質邊集(即光學顯微鏡下所謂的核膜濃染)、核濃縮、核碎裂、核溶解等核的結構改變?yōu)楹撕图毎豢蓮托該p傷的標志,提示活體內細胞死亡(壞死)。

4.核內包含物(intranuclear inclusions) 在某些細胞損傷時可見核內出現各種不同的包含物,可為胞漿成分(線粒體、內質網斷片、溶酶體、糖原顆粒、脂滴等),亦可為非細胞 本身的異物,但最常見的還是前者。這種胞漿性包含物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①胞漿成分隔著核膜向核內膨突,以致在一定的切面上看來,似乎胞漿成分已進入核內,但實際上大多仍可見其周圍有核膜包繞,其中的胞漿成分常呈變性性改變(如髓鞘樣結構,膜碎裂等)。這種包含物稱為胞漿性假包含物;②在有 絲分裂末期,某些胞漿結構被封入形成中的子細胞核內,以后出現于子細胞核中,稱為真性胞漿性包含物。

垂體嗜酸性細胞瘤的瘤細胞,左側瘤細胞核內可見一卵圓形包含體,有膜包繞,內含細胞器和胞漿分泌顆粒×8400

非胞漿性(異物性)核內包含物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在真性糖尿病時,肝細胞核內可有較多糖原沉積。在常規(guī)切片制作 過程中,糖原被溶解,核內出現或大或小的空洞(糖尿病性空洞核)。在鉛、鉍、金等重金屬中毒時,核內亦可出現絲狀或顆粒狀真性包含物,其中有時含有相應的 重金屬(如鉛中毒時)。此外,在某些病毒性疾病如DNA病毒感染時,可在電鏡下檢見核內病毒顆粒,如聚積成較大集團(如巨細胞包含體?。瑒t亦可在光學顯 微鏡下檢見,表現為較大的核內包含物。

5.核仁的改變 核仁(nucleolus)為核蛋白體RNA轉錄和轉化的所在。除含蛋白的均質性基質外,電鏡下核仁主由線團狀或網狀電子致密的核仁絲(nucleolonema)和網孔中無結構的低電子密度的無定形部(pars amorpha)組成。核仁無界膜,直接患浮于核漿內。

形態(tài)上和生物上核仁由3種不同的成分構成:①原纖維狀成分,內含蛋白質及與其相結合的45S-rRNA;②細顆粒狀成分,主要由12S-rRNA構成,為核 仁的嗜堿性成分;③細絲狀成分,僅由來自胞漿的蛋白質構成,穿插于整個核仁內。3種核仁成分的空間排列狀態(tài)可反映細胞的蛋白合成活性,例如:

殼狀核仁:原纖維狀成分集中位于核仁中央,細顆狀成分呈殼狀包繞于外層。這種細胞的合成活性甚低。

海綿狀核仁:這種核仁的原纖維狀與細顆狀成分呈海綿狀(或線團狀)排列。這種細胞的合成活性升高。大多數所謂的“工作核”具有這種核仁。

高顆粒性核仁:由海綿狀核仁轉化而成,原纖維狀成分幾乎消失,核仁主要由顆粒狀成分構成,故組織學上呈強嗜堿性,細胞的合成活性旺盛。這種核仁常見于炎癥和腫瘤細胞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低顆粒性核仁,與上述高顆粒性核仁相反,這種核仁的細顆粒狀成分銳減,故電鏡下原纖維狀成分顯得突出,電子密度較低。這種核仁常見于再生時,因此時細顆粒成分(rRNA)過多地被胞漿所利用。

分離性核仁:超微結構上3種核仁成分清楚地互相分離,原纖維狀和細顆粒狀成分減少。這種核仁變小,無活性,常見于核仁轉錄過程被抗生素、細胞抑制劑、缺氧和蠅菌素中毒等所完全阻斷時。

由此可見,核仁的大小和(或)數目的多少常反映細胞的功能活性狀態(tài):大和(或)多的核仁是細胞功能活性高的表現,反之則細胞功能活性低。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