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別名」虎須草(崔豹《古今注》),赤須(《雷公炮炙論》),燈心(《圣濟總錄》),燈草(《珍珠囊》),碧玉草(《綱目》),水燈心(《分類草藥性》),鐵燈心(《天寶本草》),豬矢草、洋牌洞(《閩東本草》),燈芯草、虎酒草,曲屎草(《福建中草藥》),老虎須(《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的莖髓或全草。秋季采收。割取莖部曬干,或將莖皮縱向剖開,去皮取髓,曬干。
「性狀」干燥的莖髓,呈細長圓柱形,一般長50~60厘米,亦有達1米以上者。表面乳白色至淡黃白色,粗糙,有細縱溝紋。用放大鏡觀察,可見表面有許多絲狀物,相互交織成網,最外多呈短毛狀。質輕軟如海綿狀,略有彈性,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白色。氣微,味淡。以色白、條長、粗細均勻、有彈性者為佳。
「性味」甘淡,寒。
「歸經」入心、肺、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心降火,利尿通淋。治淋病,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痹,創(chuàng)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分(鮮草單用,0.5~1兩);或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吹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