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別名】大鉤丁(《廣西藥植名錄》),雙鉤藤(《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大葉鉤藤的帶鉤莖枝。秋、冬季采集,切段,曬干。
【原形態(tài)】攀援狀大藤本,高12~15米。小枝壓扁,有褐色疏粗毛,每一節(jié)上有雙鉤,鉤幼時亦有疏粗毛。葉革質,寬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6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或心形,上面近光滑,下面有褐黃色粗毛;托葉2裂。頭狀花序圓球形,單生葉腋,開花時徑4~4.5厘米,花序柄長3.5~6.5厘米,有褐黃色粗毛;花淡黃色,長約1.6厘米,萼管長,5裂;花冠管狀漏斗形,5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5;子房下位,紡錘形,2室。蒴果有長柄,紡錘形,長1~1.5廈米,有粗毛。花期夏季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生境分布】生于灌木林或雜木林中。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等地。
【化學成份】含鉤藤堿。
【性味】《云南中草藥選》:甘苦,涼。
【功能主治】《云南中草藥選》:清熱平肝,熄風鎮(zhèn)驚。治抽搐,高血壓,神經性頭痛,骨髓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不宜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