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

切換欄目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報錯頁面

您可能輸錯了網址,或該網頁已被刪除或移動,您還可以:

返回上一頁返回首頁網站地圖

推薦閱讀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失敗的教訓與醫(yī)生的成長

2012-09-03 19:32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編者按: Alison M. Stuebe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yī)學院(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of Medicine)的產科醫(yī)生,她1997年進入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學習,并在布萊根婦女醫(yī)院完成了住院醫(yī)和專科訓練;厮菟10年產科工作,Stuebe感慨道:一個醫(yī)生的成長,更多是基于他個人的臨床經驗教訓,而非權威的循證醫(yī)學結果。這正如前意大利總理羅莫的那句話: 我們都是自身經驗的囚徒(We are prisoner of our own experience)。醫(yī)生也不例外。Stuebe將成長的心路歷程付諸筆墨,并刊登在今年7月份的《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以下是她的原文翻譯,有少量刪節(jié)。

從學校的小組討論到后來的臨床實習,我們都在不斷閱讀文獻,學習把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納入到臨床決策中去。當時的一代醫(yī)生被稱作“循證醫(y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一代。

我清楚地記得,成為住院醫(yī)時認真地宣誓說,我要努力把產科學帶進循證醫(yī)學的世界。在接下來輪轉的日子里,Mary Hannah關于足月臀位分娩方式、足月胎膜早破的隨機試驗結果,我都倒背如流。和其他住院醫(yī)一樣,我們將每一例實驗的樣本量和結果奉為圭臬—這些前輩們的研究結果是“金標準”,是I級證據,比II級證據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和III級證據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都要權威。我們對待病人是要基于data(數據),而不是dogma(教條)。

從事產科工作10年,我現(xiàn)在作決策的思維模式依然如此,但是臨床工作卻漸漸侵蝕這些精雕細琢的框架條例。我愈加發(fā)現(xiàn),所謂的隨機臨床試驗的金標準在血淋淋的經驗教訓之前是多么的蒼白。在人類大腦里,失敗的經驗教訓(我稱之為IV級證據)影響遠比最權威的金標準來的強烈。

每當我意識到自己對待病人的態(tài)度是基于過去的每一個病例,我大腦中崇尚嚴謹、執(zhí)著于數據的那一部分就跳出來跺腳大喊:你是應該成為一個臨床科學家的,不應該更“科學”一點嗎!?

但我們按經驗行事的傾向,是自進化前就深埋的本能。神經科學也證明,人類的情感反應會影響并構筑我們的學習和記憶。應激時激素的釋放會使當時的學習和記憶更為深刻。個人的經驗教訓,我們看過、聽過、聞過、摸過、為之驚訝甚至悔恨的事物,理所當然會比閱讀一篇綜述的記憶來得深刻。

因此,每次我?guī)ё≡横t(yī)上剖宮產,每一步操作,我都會跟他/她分享曾經的失敗經驗。每次下刀切開子宮時,我都會想起曾在一個夜晚不慎切傷了胎兒的臉頰,當時是因胎心反復晚期減速而急行的全麻下剖宮產;每次灌洗道格拉斯窩的時候,我都停頓片刻,仔細尋找是否存在可能致命的腹膜后血腫。

循證醫(yī)學的定論,雖說是金標準,但從白紙黑字的書面刊文到真正對臨床常規(guī)工作產生影響,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每一個醫(yī)生,哪怕他丁點的失敗經歷,都可能在一瞬間徹底改變他的工作方式。

我一度嘗試要靠意志力去抵制這“IV級證據”的困擾,并自信地認為可以憑借理智讓大腦把注意力重點放在中肯的meta分析上。但我發(fā)現(xiàn),再強大的意志力也無法壓抑人類最本能的記憶生成。從經驗中獲得最深刻的記憶,這早從史前一萬年就開始定型了。

失敗經驗對情感的沖擊,其價值在于它讓醫(yī)生們更深刻的去體會I級證據,明確真正的危險因素。每次臨床工作遭遇失敗,我都會重讀文獻并對它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沒有什么文獻能像“嬰兒在媽媽肚子里隨意漂浮”這個畫面般,讓我深刻的記住子宮破裂的一切。這種深刻的認識會拯救我下一個病人的性命。

我常常跟住院醫(yī)和醫(yī)學生們說:唯一能改變你臨床工作方式的是失敗的經驗教訓。我曾經認為這是人性最原始的弱點,但卻發(fā)現(xiàn)它是我們最強大的優(yōu)點之一。

退出
會 搜
特別推薦
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學書店
  • 名師編寫
  • 凝聚要點
  • 針對性強
  • 覆蓋面廣
  • 解答詳細
  • 質量可靠
  • 一書在手
  • 夢想成真
網絡課堂
40多類,1000多門輔導課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