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jīng)入里,陽氣內(nèi)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癥;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jīng)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jīng)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兼見肢體疼痛等癥。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yǎng)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chǔ)上演化而來。其中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寒凝經(jīng)脈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證;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chǔ)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素體虛弱,微受風邪,邪滯血脈,凝澀不通致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文獻】 方論 許宏《金鏡內(nèi)臺方議》卷7:“陰血內(nèi)虛,則不能榮于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yǎng)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古方選注》:當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于冷,亦惟有調(diào)和厥陰,溫經(jīng)復(fù)營而已,故用酸甘以緩中,辛甘以溫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fù)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luò)。
《醫(yī)宗金鑒》: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達3陰,外溫經(jīng)而內(nèi)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guān)節(jié),內(nèi)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姜,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二錢半;通草、甘草,各一錢半。
【功能與主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當歸四逆湯
【來源】《衛(wèi)生寶鑒》卷十八。
【組成】當歸尾2.1克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 柴胡各1.5克 芍藥1.2克 茯苓 玄胡索 川楝子各0.9克(酒煮) 澤瀉0.6克
【用法】上藥口父(fu-三聲)咀。用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疝氣,臍腹冷痛,牽引腰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