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血系統(tǒng)疾病是指病變發(fā)生在血液、骨髓、脾、淋巴等造血系統(tǒng),表現在血細胞成分變化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不合理地使用部分藥物是導致上述疾病的病因之一,但藥物導致造血系統(tǒng)疾病往往不如導致肝腎功能損害那樣被人們所重視。200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了第3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強調了葛根素注射劑可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的危害性。但通報發(fā)布之后的兩年中,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又收到該藥新發(fā)的不良反應病例報告1006例,其中因急性血管內溶血死亡者8例,可謂觸目驚心。200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在第10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再次對該藥引起急性血管內溶血進行了專題通報,并同時發(fā)布了《關于加強葛根素注射劑管理的通知》。
部分常用藥物導致造血系統(tǒng)疾病是主要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例如:利巴韋林是抗病毒的常用藥,其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貧血,第12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指出部分患者口服后的1-2周內可出現血紅蛋白下降,并伴有心肺方面的副作用。又如: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是解熱鎮(zhèn)痛的常用藥,其主要不良反應之一為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貧血等。
因此,患者用藥需警惕藥物導致的造血系統(tǒng)疾病,特別是有造血系統(tǒng)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老年人、嬰幼兒、孕婦以及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此類藥物不可超過常用劑量,因病需長期使用者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包括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出現異常及時就醫(yī)。
■青霉素類抗菌藥(如苯唑西林鈉)可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如頭孢氨芐)可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氨基苷類抗菌藥(如鏈霉素)可引起粒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
■磺胺類抗菌藥(如復方新諾明)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喹諾酮類抗菌藥(如洛美沙星)可引起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硝咪唑類抗菌藥(如甲硝唑)可引起血象改變、白細胞減少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抗結核藥(如異煙肼、利福平)可引起貧血、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抗病毒藥(如更昔洛韋)可引起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解熱鎮(zhèn)痛藥(如吲哚美辛)可引起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抗痛風藥(如秋水仙堿)可引起中性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可引起粒細胞減少、骨髓抑制。
■鎮(zhèn)靜催眠藥(如地西泮)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心腦血管藥(如尼莫地平)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降血壓藥(如卡托普利)可引起粒細胞缺乏癥、中性白細胞減少。
■調血脂藥(如洛伐他?。┛梢鸢准毎⒀“鍦p少。
■治療消化道潰瘍藥(如西咪替?。┛梢鸸撬枰种啤⒀毎麥p少、自身免疫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
■利尿藥(如氨苯蝶啶)可引起粒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巨紅細胞性貧血。
■降血糖藥(如格列本脲)可引起白細胞減少、骨髓抑制。
■抗腫瘤藥(如環(huán)磷酰胺)可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