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yī)學

切換欄目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臨床醫(yī)學 > 內科學 > 內分泌系統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糖尿病足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2009-12-31 15:36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表現與五個方面病變有關:神經病變、血管病變、生物力學異常、下肢潰瘍形成和感染。

  (1)足部的一般表現:由于神經病變,患肢皮膚干而無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呈襪套樣改變,腳踩棉絮感;因肢端營養(yǎng)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使骨頭下陷造成趾間關節(jié)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當病人的骨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發(fā)生勞損時,病人繼續(xù)行走易致骨關節(jié)及韌帶損傷,引起多發(fā)性骨折及韌帶破裂,形成夏科關節(jié)(Charcot)。X線檢查多有骨質破壞,有的小骨碎片脫離骨膜造成死骨影響壞疽愈合。

  (2)缺血的主要表現:常見皮膚營養(yǎng)不良肌肉萎縮,皮膚干燥彈性差,靠毛脫離,皮溫下降,有色素沉著,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狹窄處可聞血管雜音。最典型的癥狀是間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難。當病人患肢皮膚有破損或自發(fā)性起水泡后被感染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形成潰瘍、壞疽或壞死。

  (3)糖尿病足潰瘍可按照病變性質分為神經性潰瘍、缺血性潰瘍和混合性潰瘍。神經性潰瘍:神經病變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環(huán)良好。這種足通常是溫暖的,麻木的,干燥的,痛覺不明顯,足部動脈波動良好。并有神經病變的足可有兩種后果:神經性潰瘍(主要發(fā)生在足底)和神經性關節(jié)。–harcot關節(jié))。單純缺血所致的足潰瘍,無神經病變,則很少見。神經-缺血性潰瘍這些患者同時有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波動消失。這類患者的足是涼的,可伴有休息時疼痛,足邊緣部有潰瘍和壞疽。

  足潰瘍發(fā)生的部位多見于前足底,常為反復遭到機械壓力所致,由于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保護性感覺消失,患者不能感覺這種異常的壓力變化,不能采取一些保護措施,發(fā)生潰瘍后并發(fā)感染,潰瘍不易愈合,最后發(fā)生壞疽。

  (4)糖尿病足的分級:經典的分級法為Wagner分級法:0級:有發(fā)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感染病灶,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足壞疽。5級:足的大部或全部壞疽。

2017臨床醫(yī)師網絡輔導班次介紹
退出
會 搜
特別推薦
醫(yī)學教育網醫(yī)學書店
  • 名師編寫
  • 凝聚要點
  • 針對性強
  • 覆蓋面廣
  • 解答詳細
  • 質量可靠
  • 一書在手
  • 夢想成真
網絡課堂
40多類,1000多門輔導課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