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腦電圖學很關注,下面由醫(yī)學教育網為您分享腦電圖的基本原理這篇文章,歡迎閱讀!
將大腦細胞群的自發(fā)性、節(jié)律性電活動所產生與臨近部位的5—100微伏電位差用電極加以引導接入放大和記錄裝置,放大100-200萬倍,以腦細胞電活動的電位為縱軸,時間為橫軸,記錄或顯示的電位一時間關系曲線,就是腦電圖。不管是哪一類型的腦電圖儀,至少包括有輸入、放大、調節(jié)、記錄/顯示、電源等五大部分。
腦電圖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頻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個波 從它離開基線到返回基線所需的時間稱為周期或稱為1周波,其計算單位為毫秒(1秒以內為短程;1-3秒為中程;3-10秒為長程)。
頻率:每秒出現(xiàn)的周波數(shù),分為4個頻率 帶(δ頻率帶:3.5/s以下;θ頻率帶:4~7.5/s;α頻率帶:8~13/s;β頻率帶:13/s以上)。以周/秒(c/s)表示。
振幅:一個波由波頂?shù)讲ɑ拙€的垂直距離,其計算單位為微伏(25微伏以下為低波幅;25-75微伏為中波幅;75-100微伏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為極高波幅)。
波形:即波的形狀(安靜、閉目和清醒狀態(tài)下的波形:正弦波或類正弦波、半弧狀波、鋸齒波、后頭部孤立性慢波、復合波與多形波;睡眠狀態(tài)時的腦波:駝峰波:又稱頂尖波。在淺睡期出現(xiàn);睡眠紡錘波:又稱σ節(jié)律,12-14Hz的波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在中睡期出現(xiàn))。
位相:一個波由基線向上、下偏轉便產生位相,向上為負相,向下為正相(正常人中除額部與頂枕之間位相常相反外,在同側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兩個導聯(lián)之間出現(xiàn)位相倒置是應屬于異常)。
腦電圖的頻率,從0.5~30Hz是為目前普遍使用于臨床的頻率范圍(腦電圖儀常用的有16導、24導、32導;濾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頻信號,因一般的腦電圖有用信號在30Hz以下;濾除低頻信號,降低低頻干擾(呼吸、動作等)的影響,通過選擇時間常數(shù)來限定和濾除低頻信號。常用0.1秒和0.3秒)。腦電的振幅,從幾微伏到幾百微伏。腦電圖波形的相位,也稱波的極性,以波形基線為標準,朝上的波稱為負相波,朝下的波稱為正相波。兩個波頂之間的時間差稱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時間ms表示。
以上為腦電圖基本原理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您可以將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想了解更多關于腦電圖學的內容,請繼續(xù)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