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上頜骨的外形特點 ”的考點,有很多口腔主治醫(yī)師考生都比較關注,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醫(y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如下:
上頜骨形態(tài)不規(guī)則,可分為一體四突。
(1)上頜體:略呈錐體形,分為前、后、上、內四面,中央有上頜竇。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窩,眶下孔位于眶下緣中點下方約0.5cm處,孔內有眶下神經、血管通過,是眶下神經阻滯麻醉的有效注射部位,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尖牙窩一般位于前磨牙根尖的上方。為提口角肌起始處,與上頜竇僅有薄骨板相隔,故行上頜竇手術時常由此處進入竇腔。后面(顳下面)參與顳下窩和翼腭窩前壁的構成,有顴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頜結節(jié);顴牙槽嵴在面部或口腔前庭可觸及,是行上牙槽后神經阻滯麻醉的重要標志。上頜結節(jié)為翼內肌淺頭的起點。其上方有數個小骨孔,稱為牙槽孔。有上牙槽后神經、血管通過。在行上牙槽后神經阻滯麻醉時,麻醉藥物應注入牙槽孔周圍。上面(眶面)有眶下管,長約1.5cm,以眶下孔開口于上頜體的前面,眶下管前段發(fā)出一牙槽管,有上牙槽前神經、血管向下經上頜竇前壁穿行,后段發(fā)出一牙槽管,有上牙槽中神經經上頜竇的前外側壁穿行;內面(鼻面)參與鼻腔外側壁的構成,有上頜竇裂孔、向前下方的溝與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構成翼腭管,管內有腭降動脈和腭神經通過。
(2)額突:與額骨、鼻骨和淚骨相接,并參與淚溝的構成。
(3)顴突:與顴骨相接,向下至第一磨牙處形成顴牙槽嵴。
(4)腭突:與對側腭突在中線相接,形成腭中縫,腭突的下面參與構成硬腭的前3/4。腭突下面在上頜中切牙的腭側、腭中縫與兩側尖牙連線的交點上有切牙孔,向上后通入切牙管,管內有鼻聘神經、血管通過。
(5)牙槽突(牙槽骨)兩側上頜牙槽突在中線相接,形成牙槽骨弓,上頜牙槽突與腭骨水平部共同構成腭大孔,該孔一般位于上頜第三磨牙腭側牙槽嵴頂至腭中縫連線的中點。有腭前神經通過,腭大孔的表面標志位于上頜第三磨牙腭側牙齦緣至腭中縫連線的中外1/3的交點上,距硬腭后緣約0.5cm處。
推薦閱讀:
2021年口腔主治醫(yī)師考試新課來了!先人一步 搶先看!
以上“21年口腔主治醫(yī)師考點—上頜骨的外形特點 ”由醫(yī)學教育網為大家整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