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wǎng)

切換欄目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信息綜合 > 醫(yī)學網(wǎng)論壇 > 正文 RSS | 地圖 | 最新

缺鐵性貧血--[臨床醫(yī)學討論區(qū)]

2006-11-21 13:31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nutritionalirondeficiencyanemia,NIDA)是由于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缺鐵性貧血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貧血,以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嚴重危害小兒健康,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常見病之一。
[鐵的代謝]
(一)鐵的代謝
1.人體內鐵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 正常人體內的含鐵總量隨著年齡、體重、性別和血紅蛋白水平的不同而異。體內總鐵量正常成人男性約為50mg/kg,女性約為35mg/kg,新生兒約為75mg/kg?傝F量中約64%用于合成血紅蛋白,3.2%合成肌紅蛋白,32%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形式貯存于骨髓、肝和脾內;微量(<1%)存在于含鐵酶內和以運轉鐵形式存在于血漿中。
2.鐵的來源 鐵的來源主要有二:
(1)從食物中攝取鐵:食物中的鐵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前者吸收率高而后者吸收率較低。動物性食物含鐵高且為血紅素鐵,吸收率達10%一25%;母乳與牛乳含鐵量均低,但母乳的鐵吸收率比牛乳高5~6倍。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屬非血紅素鐵而吸收率低(1.7%~7.9%)。
(2)紅細胞釋放的鐵:體內紅細胞衰老或破壞所釋放的血紅蛋白鐵幾乎全部被再利用。
3.鐵的吸收和運轉 食物中的鐵主要以Fe2’形式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被吸收。進入腸粘膜細胞的Fe2+被氧化成Fe3+,其中一部分與細胞內的去鐵蛋白(apoferritin)結合,形成鐵蛋白(ferritin)暫時保存在腸粘膜細胞中;另一部分與細胞漿中載體蛋白結合后移出胞外進入血液,與血漿中的轉鐵蛋白(transferrin,Tf)結合,隨血液循環(huán)將鐵運送到需鐵和貯鐵組織,供給機體利用,未被利用的部分則與去鐵蛋白結合而形成鐵蛋白,作為貯存?zhèn)溆描F。紅細胞破壞后釋放出的鐵,也同樣通過與Tf結合后運送到骨髓等組織,被利用或貯存。
腸粘膜細胞對鐵的吸收有調節(jié)作用,這種調節(jié)作用又通過體內貯存鐵和轉鐵蛋白受體(Tf R)來調控。腸粘膜細胞生存期為4-6天,對吸人胞內的鐵起暫時保存作用。當體內貯存鐵充足或造血功能減退時,Tf R合成減少,鐵蛋白合成增加,腸粘膜細胞內的鐵大部分以鐵蛋白形式貯存在該細胞內,隨腸粘膜細胞的脫落而被排出體外,因而吸收減少;當體內缺鐵或造血功能增強時,Tf R合成增加,鐵蛋白合成減少,腸粘膜細胞內的鐵大部分進入血流,鐵的吸收增加。
腸腔內一些因素也可影響鐵的吸收。維生素C、稀鹽酸、果糖、氨基酸等還原物質等使Fe3+變成Fe2+,有利于鐵的吸收;磷酸、草酸等可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酸鹽,難于吸收;植物纖維、茶、咖啡、蛋、牛奶、抗酸藥物等可抑制鐵的吸收。
正常的情況下,血漿中的轉鐵蛋白僅1/3與鐵結合,此結合的鐵稱為血清鐵(serulniron,SI);其余2/3的轉鐵蛋白仍具有與鐵結合的能力,在體外加入一定量的鐵可使其成飽和狀態(tài),所加的鐵量即為未飽和鐵結合力。血清鐵與未飽和鐵結合力之和稱之為血清總鐵結合力(toto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血清鐵在總鐵結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稱之為轉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insaturation,TS)。
4.鐵的利用與儲存 鐵到達骨髓造血組織后即進入幼紅細胞,在線粒體中與原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血紅素與珠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此外,鐵還在肌紅蛋白的合成中和某些酶(如細胞色素C、單胺氧化酶、核糖核酸還原酶、琥珀酸脫氫酶等)中被利用。在體內未被利用的鐵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在機體需要鐵時,這兩種鐵均可被利用,通過還原酶的作用,使鐵蛋白中的Fe3+釋放,然后被氧化酶氧化成Fe3+,與轉鐵蛋白結合后被轉運到需鐵的組織。
5.鐵的排泄 正常情況下每曰僅有極少量的鐵排出體外。小兒每曰排出量約為15μg/kg,約2/3隨脫落的腸粘膜細胞、紅細胞、膽汁由腸道排出,其他經(jīng)腎臟和汗腺排出,表皮細胞脫落也失去極微量的鐵。
6.鐵的需要量 小兒由于生長發(fā)育的需要,每曰需攝人的鐵量相對較成人為多。成熟兒自生后4個月至3歲每天約需鐵lmg/kg;早產兒需鐵較多,約為2mg/kg;各年齡小兒每天攝入總量不宜超過15mg。
(二)胎兒和兒童期鐵代謝特點
1.胎兒期鐵代謝特點 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鐵,以孕后期3個月獲鐵量最多,平均每曰約4mg。故足月兒從母體所獲得的鐵足夠其生后4~5月內之需;而未成熟兒從母體所獲的鐵較少,容易發(fā)生缺鐵。過去認為胎兒能主動從母體獲取鐵,孕母鐵營養(yǎng)狀況不會影響胎兒獲取鐵量;但近年研究表明,如孕母嚴重缺鐵,可影響胎兒獲取鐵量。
2.嬰幼兒期鐵代謝的特點 足月新生兒體內總鐵約75mg/kg,其中25%為貯存鐵。生后由于“生理性溶血”釋放的鐵較多,隨后是“生理性貧血”期造血相對較低下,加之從母體獲取的鐵一般能滿足4個月之需,故嬰兒早期不易發(fā)生缺鐵。但早產兒從母體獲取鐵少,且生長發(fā)育更迅速,可較早發(fā)生缺鐵。約4月齡以后,從母體獲取的鐵逐漸耗盡,加上此期生長發(fā)育迅速,造血活躍,因此對膳食鐵的需要增加,而嬰兒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鐵含量均低,不能滿足機體之需,貯存鐵耗竭后即發(fā)生缺鐵,故6月~2歲的小兒缺鐵性貧血發(fā)生率高。
3.兒童期和青春期鐵代謝特點 兒童期一般較少缺鐵,此期缺鐵的主要原因是偏食使攝取的鐵不足,或是食物搭配不合理使鐵的吸收受抑制;腸道慢性失血也是此期缺鐵的原因。青春期由于生長發(fā)育迅速而對鐵的需要量增加,初潮以后少女如月經(jīng)過多造成鐵的丟失也是此期缺鐵的原因。
[病因]
1.先天儲鐵不足 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后三個月最多,故早產、雙胎或多胎、胎兒失血和孕母嚴重缺鐵等均可使胎兒儲鐵減少。
2.鐵攝人量不足 這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鐵量均低,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容易發(fā)生缺鐵性貧血。
3.生長發(fā)育因素 嬰兒期生長發(fā)育較快,5個月時和1歲時體重分別為出生時的2倍和3倍;隨著體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較快,1歲時血循環(huán)中的血紅蛋白增加二倍;未成熟兒的體重及血紅蛋白增加倍數(shù)更高;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則易致缺鐵。
4.鐵的吸收障礙 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響鐵的吸收。慢性腹瀉不僅鐵的吸收不良,而且鐵的排泄也增加。
5.鐵的丟失過多 正常嬰兒每天排泄鐵量相對比成人多。每lml血約含鐵0.5mg,長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鐵,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膈疝、鉤蟲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經(jīng)加熱處理的鮮牛奶喂養(yǎng)的嬰兒可因對牛奶過敏而致腸出血(每天失血約0.7m1)。
[發(fā)病機制]
1.缺鐵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缺鐵時血紅素生成不足,進而血紅蛋白合成也減少,導致新生的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含量不足,細胞漿減少,細胞變;而缺鐵對細胞的分裂、增殖影響較小,故紅細胞數(shù)量減少程度不如血紅蛋白減少明顯,從而形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個階段:①鐵減少期(irondepletion,ID):此階段體內儲存鐵已減少,但供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的鐵尚未減少;②紅細胞生成缺鐵期(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此期儲存鐵進一步耗竭,紅細胞生成所需的鐵亦不足,但循環(huán)中血紅蛋白的量尚未減少;③缺鐵性貧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此期出現(xiàn)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還有一些非造血系統(tǒng)的癥狀。
2.缺鐵對其他系統(tǒng)的影響 缺鐵可影響肌紅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種含鐵酶(如細胞色素酶、單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還原酶、琥珀酸脫氫酶等)的活性減低。由于這些含鐵酶與生物氧化、組織呼吸、神經(jīng)介質分解與合成有關,故鐵缺乏時造成細胞功能紊亂,尤其是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經(jīng)介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發(fā)生明顯變化,不能正常發(fā)揮功能,因而產生一些非造血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如體力減弱、易疲勞、表情淡漠、注意力難于集中、注意力減退和智力減低等。缺鐵還可引起組織器官的異常,如口腔粘膜異常角化、舌炎、胃酸分泌減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此外,缺鐵還可引起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臨床表現(xiàn)]
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以6個月至2歲最多見。發(fā)病緩慢,其臨床表現(xiàn)隨病情輕重而有不同。
1.一般表現(xiàn) 皮膚粘膜逐漸蒼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較明顯。易疲乏,不愛活動。年長兒可訴頭暈、眼前發(fā)黑、耳鳴等。
2.髓外造血表現(xiàn) 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輕度腫大;年齡愈小、病程愈久、貧血愈重,肝脾腫大愈明顯。
3.非造血系統(tǒng)癥狀
(1)消化系統(tǒng)癥狀:食欲減退,少數(shù)有異食癖(如嗜食泥土、墻皮、煤渣等);可有嘔吐、腹瀉;可出現(xiàn)口腔炎、舌炎或舌乳頭萎縮;重者可出現(xiàn)萎縮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綜合征。
(2)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智力多數(shù)低于同齡兒。
(3)心血管系統(tǒng)癥狀:明顯貧血時心率增快,嚴重者心臟擴大甚至發(fā)生心力衰竭。
(4)其他:因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梢蛏掀そM織異常而出現(xiàn)反甲。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血紅蛋白降低比紅細胞數(shù)減少明顯,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外周血涂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小細胞為多,中央淡染區(qū)擴大。平均紅細胞容積(MCV)<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26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0.31。網(wǎng)紅細胞數(shù)正;蜉p度減少。白細胞、血小板一般無改變,個別極嚴重者可有血小板減少。
2.骨髓象 呈增生活躍,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各期紅細胞均較小,胞漿少,染色偏藍,顯示胞漿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系一般無明顯異常。
3.有關鐵代謝的檢查
(1)血清蛋白(serurllferritin,SF):可較敏感地反映體內貯存鐵情況,在缺鐵的ID期即已降低,IDE和IDA期降低更明顯,因而是診斷缺鐵ID期的敏感指標。其放射免疫法測定的正常值:<3月嬰兒為194~238μg/L,3個月后為18~91μg/L;低于12μg/L,提示缺鐵。由于感染、腫瘤、肝臟和心臟疾病時SF明顯升高,故當缺鐵合并這些疾病時其SF值可不降低,此時測定紅細胞內堿性鐵蛋白(不受以上因素影響)有助診斷。
(2)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reeerythrocyteprotoporphyrin,F(xiàn)EP):紅細胞內缺鐵時FEP不能完全與鐵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減少又反饋性地使FEP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在紅細胞內堆積,導致FEP值增高,當FEP>0.9/~mol/L(500~g/d1)即提示細胞內缺鐵。如SF值降低、FEP升高而未出現(xiàn)貧血,這是缺鐵IDE期的典型表現(xiàn)。FEP增高還見于鉛中毒、慢性炎癥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癥。
(3)血清鐵(SI)、總鐵結合力(TIBC)和轉鐵蛋白飽和度(TS):這三項檢查是反映血漿中鐵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現(xiàn)異常:即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正常值為12.8-31.3μmol/L(75~175μg/d1),<9.0~10.7μmol/L(50-60/μg/d1)有意義,但其生理變異大,并且在感染、惡性腫瘤、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時也可降低。TIBC>62.7μmol/L(350ug/d1)有意義;其生理變異較小,在病毒性肝炎時可增高。TS<15%有診斷意義。
4.骨髓可染鐵 骨髓涂片用普魯士藍染色鏡檢,缺鐵時細胞外鐵減少(0-+),紅細胞內鐵粒細胞數(shù)<15%,
[診斷]
根據(jù)病史特別是喂養(yǎng)史、臨床表現(xiàn)和血象特點,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作有關鐵代謝的生化檢查有確診意義。必要時可作骨髓檢查。用鐵劑治療有效可證實診斷。地中海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維生素B6缺乏性貧血、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等亦表現(xiàn)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應根據(jù)各病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特征加以鑒別。
[治療]
主要原則為去除病因和補充鐵劑。
1.一般治療 加強護理,保證充足睡眠;避免感染,如伴有感染者應積極控制感染;重度貧血者注意保護心臟功能。根據(jù)患兒消化能力,適當增加含鐵質豐富的食物,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以增加鐵的吸收。
2.去除病因 對飲食不當者應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食物組成,有偏食習慣者應予糾正。如有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鉤蟲病、腸道畸形等,應予及時治療。
3.鐵劑治療
(1)口服鐵劑: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特效藥,若無特殊原因,應采用口服法給藥;二價鐵鹽容易吸收,故臨床均選用二價鐵鹽制劑。常用的口服鐵劑有硫酸亞鐵(含元素20%)、富馬酸鐵(含元素鐵33%)、葡萄糖酸亞鐵(含元素鐵12%)、琥珀酸亞鐵(含元素鐵35%),力蜚能(含元素鐵46%)等,口服鐵劑的劑量為元素鐵每曰4~6mg/kg,分3次口服,一次量不應超過元素鐵1.5~2mg/kg;以兩餐之間口服為宜,既可減少胃腸副反應,又可增加吸收。同時服用維生素C,可增加鐵的吸收。牛奶、茶、咖啡及抗酸藥等與鐵劑同服均可影響鐵的吸收。
(2)注射鐵劑:注射鐵劑較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甚至可發(fā)生過敏性反應致死,故應慎用。其適應證是:①診斷肯定但口服鐵劑后無治療反應者;②口服后胃腸反應嚴重,雖改變制劑種類、劑量及給藥時間仍無改善者;③由于胃腸疾病胃腸手術后不能應用口服鐵劑或口服鐵劑吸收不良者。常用注射鐵劑有:山梨醇枸櫞酸鐵復合物,專供肌肉注射用;右旋糖酐鐵復合物,為氫氧化鐵與右旋糖酐鐵復合物,可供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氧化鐵,供靜脈注射用。
(3)鐵劑治療后反應:口服鐵劑12~24h后,細胞內含鐵酶開始恢復,煩躁等精神癥狀減輕,食欲增加。網(wǎng)織紅細胞于服藥2-3天后開始上升,5-7曰達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療1~2周后血紅蛋白逐漸上升,通常于治療3~4周達到正常。如3周內血紅蛋白上升不足20g/L,注意尋找原因。如治療反應滿意,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再繼續(xù)服用鐵劑6~8周,
以增加鐵儲存。
4.輸紅細胞 一般不必輸紅細胞,輸注紅細胞的適應證是:①貧血嚴重,尤其是發(fā)生心力衰竭者;②合并感染者;③急需外科手術者。貧血愈嚴重,每次輸注量應愈少。Hb在30g/L以下者,應采用等量換血方法;Hb在30~60g/L者,每次可輸注濃縮紅細胞4~6ml/kg;Hb在60g/L以上者,不必輸紅細胞。
[預防]
主要是做好衛(wèi)生宣教工作,使全社會尤其是家長認識到缺鐵對小兒的危害性及做好預防工作的重要性,使之成為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主要預防措施包括:①提倡母乳喂養(yǎng),因母乳中鐵的吸收利用率較高;②做好喂養(yǎng)指導,無論是母乳或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均應及時添加含鐵豐富且鐵吸收率高的輔助食品,如精肉、血、內臟、魚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嬰兒如以鮮牛乳喂養(yǎng),必須加熱處理以減少牛奶過敏所致腸道失血;③嬰幼兒食品(谷類制品、牛奶制品等)應加入適量鐵劑加以強化;④對早產兒,尤其是非常低體重的早產兒宜自2個月左右給予鐵劑預防。
相關新聞
退出
會 搜
特別推薦
醫(yī)學教育網(wǎng)醫(yī)學書店
  • 名師編寫
  • 凝聚要點
  • 針對性強
  • 覆蓋面廣
  • 解答詳細
  • 質量可靠
  • 一書在手
  • 夢想成真
網(wǎng)絡課堂
40多類,1000多門輔導課程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