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醫(yī)教科技有限公司

蘋果版本:8.7.0

安卓版本:8.7.0

應用涉及權(quán)限:查看權(quán)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醫(yī)師資格_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熱門資訊,實時推送
Yishimed66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醫(yī)師資格_微信視頻號
官方視頻號
免費直播,訂閱提醒
微信掃碼即可關(guān)注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醫(yī)師資格考試指導老師
考試指導老師
備考規(guī)劃,專屬指導
微信掃碼添加老師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_官方抖音號
官方抖音號
分享更多醫(yī)考日常
抖音掃一掃關(guān)注
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 > 其他信息
技能全能包

祛濕藥和方劑

2007-10-23 17:43 來源:
打印
字體:

  凡具有祛除濕邪作用的藥物,都叫祛濕藥,以祛濕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叫做祛濕劑。運用祛濕的藥、方以祛除濕邪,治療水濕證的治法,叫做祛濕法。

  濕邪為病,有外濕與內(nèi)濕之分。外濕者,每因久處低濕,或淋雨涉水,濕邪侵入肌表所致,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脹腦重,肢體浮腫,身重疼痛等,多屬肌表經(jīng)絡之病;內(nèi)濕者,每因過食生冷,酒酩過度,致脾陽失運,濕從內(nèi)生,癥見胸痞腹?jié)M,嘔惡黃疸,泄痢淋濁,足跗浮腫等,多屬臟腑氣血之病。但表濕重可以入侵臟腑,內(nèi)濕重可以影響肌表,故外濕與內(nèi)濕往往相因互見,不能截然劃分。

  濕病范圍廣泛,可泛濫各處而有濕滯脾胃、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痰飲等不同病證,又困體質(zhì)不同,濕證可有兼寒兼熱之不同。濕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濕邪滯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濕或健脾除濕;小便不利、水腫、淋濁諸證,宜利水滲濕法;濕兼熱者,宜清熱利濕法;兼寒者,宜濕化水濕法。以下按芳香化濕、淡滲利濕、清熱利濕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濕藥和方劑的注意事項:

  1.治療水濕證宜聯(lián)系有關(guān)臟腑,辯證施治。人體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diào)水在肺,水濕病與腎脾肺有密切聯(lián)系。如腎虛水泛,需配伍溫補腎陽的藥;脾虛生濕需配伍補氣健脾藥;肺失宣降,水失輸布,則需配伍宣降肺氣藥。

  2.濕邪其性重濁粘膩,易阻礙氣機,故在祛濕劑中,往往配伍行氣藥,即“氣行濕自化”之意。

  3.祛濕藥及方,多屬辛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品,易傷耗陰津。對陰虛津虧之證,雖受濕邪,不宜過分利用,以免陰津愈傷,即使必要,亦應配伍使用。病后體虛或孕婦均應慎用,雖需祛濕利水,亦應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顧正氣。

 ?。ㄒ唬╈顫袼?/STRONG>

  1.芳香化濕藥

  本類藥物氣味芳香,性溫而燥,芳香能助脾健運,燥可去濕,故有芳香化濕,辟穢除濁的作用。適用于濕濁內(nèi)阻,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所致的胸腹痞悶,食少體倦,口淡不渴,或嘔吐泛酸,大便溏泄,舌苔白膩等證。常用的藥物有霍香、佩蘭、白豆寇、蒼術(shù)等。

  藿香

  《別錄》

  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別名:土藿香、貓把虎、其氣味芳香能行氣化滯,適用于脾胃氣滯所致的胸脘痞滿,不思飲食等,多與砂仁,陳皮等同用。

  用量:3~6克。作散劑沖服1~3克。

  注意;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宜久煎,煎藥時宜后下,或作散劑服用。

  參考資料;

  含揮發(fā)油右旋龍腦及左旋樟腦,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蠕動,制止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驅(qū)除胃腸內(nèi)積氣,并有止嘔作用。

  蒼術(shù)

  《本經(jīng)》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shù)和北蒼術(shù)的根莖。

  別名;赤術(shù)、槍頭菜、山薊根、大齊齊茅。

  處方用名;制蒼術(shù)、炒蒼術(shù)、生蒼術(shù)、蒼術(shù)、茅術(shù)。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苦,溫。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

  方治與應用:

 ?。?)燥濕健脾: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樸、陳皮等同用。

 ?。?)祛風除濕;辛能散風,苦能燥濕,故能祛風除濕,用于濕邪偏重的痹證,常與獨活、秦艽等同用。

  用量;6~9克。

  注意:因性溫而燥,易耗傷津液,陰虛有熱者不宜用;辛溫能發(fā)汗,汗多者忌用。

  參考資料;

 ?。?)含揮發(fā)油、維生素A和D、維生素B等,對夜盲癥、軟骨病、皮膚角化癥等都有治療作用。

 ?。?)動物實驗證實對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臨床上也用于治療糖尿病。

  2.淡滲利濕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甘淡平和微寒,甘淡能利水滲濕,適用于水濕停蓄體內(nèi)所致的小便不利、泄瀉或水腫、淋濁、痰飲等證。服用后能使小便暢利,尿量增加。藥理研究證實,本類藥物多有促進尿中Na+K+ Cl-、尿素等排泄而起利尿作用。常用的藥物有茯苓、豬苓、薏苡仁、通草等。

  茯苓

  《五經(jīng)》

  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寄生于松根部的菌核。

  處方用名:茯苓、白茯苓、云茯苓、云苓。

  藥用部分:寄生于松樹根上的菌塊。

  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入心、脾胃、肺、腎經(jīng)。

  功能;滲濕利尿,健脾補中,寧心安神。

  主治與應用:

 ?。?)滲濕利尿:適用于水濕停留所致的大便不利、泄瀉、水種等,常配用豬苓、澤瀉、白術(shù)等。

 ?。?)健脾補中:多用于脾虛濕困所致的食少脘悶或泄瀉,常配用黨參、白術(shù)、陳皮、甘草等。

 ?。?)寧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證,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朱砂拌用以增強安神效果。

  用量:6~18克。

  參考資料:

  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膽堿、鉀鹽、酶、腺嘌呤等。有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進Na+K+等電解質(zhì)的排出。此外還有祛痰、鎮(zhèn)靜與降低血糖的作用。

  豬苓

  《本經(jīng)》

  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豬苓菌寄生于楓、槭、樺及槲樹根部的菌核。

  別名:野豬糞。

  處方用名;豬苓、粉豬苓。

  藥用部分:寄生于楓樹等根上的菌塊。

  性味:甘、淡,平。

  歸經(jīng):入腎、膀胱經(jīng)。

  功能;利水滲濕。

  主治與應用:

  利水滲濕作用比茯苓強,但無補益心脾的作用。用于水濕停滯、小便不利、水腫、淋濁等證,常與茯苓、澤瀉、白術(shù)等配用。也可配伍阿膠、茯苓、滑石等治陰虛小便不利、水種等證。

  用量:6~8克。

  參考資料:

  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多糖、無機物質(zhì)及微量生物素(維生素H)等。正常人口服和動物實驗均證明,豬苓有較強的利尿作用,并能促進Na+   Cl- K+等電解質(zhì)的排出。所含多糖類物質(zhì)有抗癌作用。

  薏苡仁

  《本經(jīng)》

  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

  別名:藥玉米、苡米、苡仁米、苡米天谷、溝子米。

  處方用名:薏苡仁、生苡仁、炒苡仁、焦苡仁、苡米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jīng):入脾、胃、肺、大腸經(jīng)。

  功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

  主治與應用:

 ?。?)利水滲濕:用于腳氣、水腫或脾虛水腫,可配伍利水滲濕的茯苓、豬苓或健脾去濕的扁豆、白術(shù)、玉米須等。

 ?。?)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有濕泄瀉,多用炒苡仁,并配用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

 ?。?)清熱排膿:用于濕熱壅滯所致的肺癰、腸癰等證。治肺癰胸痛、咳吐膿痰,常與葦莖、冬瓜仁配伍,治腸癰常與敗醬草、冬瓜仁、桃仁、丹皮等配伍。

 ?。?)祛濕清熱還可用于風濕熱痹、筋脈拘急等證,配防已、蒼術(shù)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

 ?。?)本品入藥有生用、炒用之分,生用利濕清熱,炒用鍵脾止瀉。

  (2)本品性較滑利,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含薏苡仁酯、薏苡內(nèi)酯、甾醇、氨基酸、糖類、維生Bl等。

 ?。?)據(jù)研究,薏苡仁油對動物子宮,能使其緊張度增加,振幅加大;本品對離體腸管、骨骼肌及運動神經(jīng)末梢,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本品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臨床報導,苡仁煎劑治療扁平疣有一定療效;薏苡根有驅(qū)蛔效果。

  通草

  《本草拾遺》

  為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的莖髓。

  別名: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

  處方用名:通草、白通草。

  藥用部分;莖髓。根也可入藥。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清熱利水,通乳。

  主治與應用:

 ?。?)具有清熱利水作用,用于濕熱內(nèi)蘊,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藥力較緩,宜用于濕熱不甚者,常與其它清熱利濕藥如薏苡仁、滑石、竹葉等同用。

  (2)有通乳作用,用于產(chǎn)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與穿山甲、王不留行及豬蹄同煎服。

  用量:莖髓3~6克,根10~15克。

  注意:孕婦慎用。

  3.清熱利濕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滲濕,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適用于水濕內(nèi)停,或濕從熱化的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蘊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熱澀痛、淋瀝不暢等證。常用的藥物有澤瀉、車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錢草、木通、扁蓄、瞿麥等。

  澤瀉

  《本經(jīng)》

  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生草本植物澤瀉的球狀塊莖。

  別名:水澤、如意花、車苦菜、天鵝蛋、天禿、一枝花。

  處方用名;澤瀉、炒澤瀉、光澤瀉。

  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甘、淡、寒。

  歸經(jīng):入腎、膀胱經(jīng)。

  功能;利水滲濕,泄熱。

  處方用名:通草、白通草。

  藥用部分;莖髓。根也可入藥。

  性味;甘、淡、微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清熱利水,通乳。

  主治與應用:

 ?。?)具有清熱利水作用,用于濕熱內(nèi)蘊,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藥力較緩,宜用于濕熱不甚者,常與其它清熱利濕藥如薏苡仁、滑石、竹葉等同用。

  (2)有通乳作用,用于產(chǎn)后乳汁不通或稀少,可與穿山甲、王不留行及豬蹄同煎服。

  用量:莖髓3~6克,根10~15克。

  注意:孕婦慎用。

  車前子

  《本經(jīng)》

  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車前的種子。

  別名;車轱轆菜子、驢耳朵菜子、豬耳朵菜子、牛舌草子。

  處方用名:車前子、炒車前子。

  藥用部分:種子。全草為車前草,可入藥。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腎、肝、肺、膀胱、小腸經(jīng)。

  功能;清熱利水,清肝明目。

  主治與應用:

 ?。?)清熱利水:適用于膀胱濕熱之小便不利、水腫等(配以茯苓、豬苓、澤瀉等),或濕熱泄瀉,淋濁尿痛等(配以薏苡仁、木通、滑石、瞿麥等)。

  (2)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腫痛(配以菊花、青箱子、龍膽草等),或肝腎不足之視物昏花(配以枸杞子、桑椹等)。

  用量:9~15克。

  注意:無濕熱者忌用。

  參考資料:

 ?。?)車前子有利尿作用,并能增加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

 ?。?)能使氣管及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呼吸運動加深變緩,而有祛痰止咳作用。臨床有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者。

 ?。?)臨床報道車前子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配夏枯草、桑寄生、菊花等治療高血壓

 ?。?)車前草有抑制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作用,其水浸液尚有抗皮膚真菌的作用。

  滑石

  《本經(jīng)》

  為含硅酸鹽類的天然礦石。

  別名:畫石。

  處方用名;滑石、飛滑石、塊滑石。

  藥用部分:礦石揀去雜質(zhì),打碎洗凈,磨粉或水飛入藥。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胃、膀胱經(jīng)。

  功能;利尿通淋,清解暑熱。

  主治與應用:

 ?。?)清熱利尿:適用于熱結(jié)膀胱,小便赤熱澀痛之淋證,常配車前子、冬葵子、通草等。

  (2)清解暑熱:用于暑熱煩渴,小便短赤或水泄等,可與甘草配用。

 ?。?)外用有斂濕之作用,以滑石粉單用,或與煅石膏、爐甘石、枯礬等配伍外用,治療濕滄、濕疹、痱子等。

  用量:9~18克。

  注意:陰虛而無濕熱、脾虛下陷、孕婦均慎用。

  參考資料:

 ?。?)本品含硅酸鎂,內(nèi)服后能保護錢草、一串錢、連錢草、寸骨七。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jīng):利水通淋,清熱除濕,利膽排石。

  主治與應用:

 ?。?)利水通淋;用于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澀痛之熱淋、石淋、常配用海金沙、石葦、車前草、滑石等,也可用大量單用。

  (2)清熱除濕,利膽排石;適用于濕熱黃疸(配茵陳、梔子、虎杖等),或肝膽濕熱之膽石癥、膽囊炎等(配柴胡、枳實、黃芩、大黃等)。

  用量:15~60克。鮮用加倍。

  注意:無濕熱者慎用。

  參考資料:

 ?。?)煎劑口服,有利膽作用,據(jù)觀察,可能是促進肝細胞的膽汗分泌,致肝膽管內(nèi)膽汁增多,內(nèi)壓增高,膽道括約肌松馳而利于膽汁排出。

  (2)煎劑對泌尿系結(jié)石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尿變酸性,使結(jié)石溶解,增加排尿量,減少晶體形成結(jié)石的傾向。

 ?。?)抑菌試驗:對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木通

  《本經(jīng)》

  為木通科落葉木質(zhì)藤本植物白木通的木質(zhì)莖和馬兜鈴(關(guān)木通)或毛茛科常綠攀援性灌木小木通(川木通)及同屬的繡球藤(川木通)的藤莖。

  別名:木通馬兜鈴、東北木通、馬木通、萬年藤、潼木通、羊開口、五葉木通、蓉木通、細木通、野木瓜。

  處方用名:木通、潼木通。

  藥用部分;藤莖。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心、小腸、膀胱經(jīng)。

  功能;清熱利水,通乳。

 ?。?)清熱利水:適用于膀胱濕熱,小便短赤,淋瀝澀痛,或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心煩尿赤,常配用生地、竹葉、甘草梢等。

 ?。?)通乳:用于產(chǎn)后乳汁不通,常與穿山甲、王不留行、豬蹄煎湯飲服。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苦寒通利,既傷津液,又能墮胎,故無濕熱,熱病傷津及孕婦均忌用。

  參考資料:

 ?。?)木通有利尿作用,其作用比淡竹葉強,但排出的氯化物比淡竹葉少。

 ?。?)木通煎劑對離體動物心臟有增強收縮的作用。

 ?。?)有抑制革蘭氏陽性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的作用。

 ?。?)據(jù)文獻報道,有一次木通60克煎水服而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者,前人也有“多用則泄人元氣”之說,故本品用量不宜過大。

  扁蓄

  《本經(jīng)》

  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蓄的全草。

  別名;大扁蓄、鳥蓼、扁竹、扁子草、扁蔓、竹節(jié)草、粉節(jié)草、豬牙草、扁豬牙、道生草。

  處方用名:扁蓄、扁蓄草。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微寒。

  歸經(jīng):入膀胱經(jīng)。

  功能;清熱利尿,通淋,殺蟲。

  主治與應用:

 ?。?)適用于濕熱淋病,小便短赤,淋漓澀痛,或血淋,常與瞿麥、滑石、木通或大薊、白茅根配伍應用。

  (2)適用于濕熱黃疸,與茵陳、梔子等同用。

 ?。?)用于皮膚濕疹、陰癢等,可用煎劑外洗。

  用量:9~15克。

  注意:無濕熱者慎用。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jīng):利水通淋,清熱除濕,利膽排石。

  主治與應用:

 ?。?)利水通淋;用于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澀痛之熱淋、石淋、常配用海金沙、石葦、車前草、滑石等,也可用大量單用。

 ?。?)清熱除濕,利膽排石;適用于濕熱黃疸(配茵陳、梔子、虎杖等),或肝膽濕熱之膽石癥、膽囊炎等(配柴胡、枳實、黃芩、大黃等)。

  用量:15~60克。鮮用加倍。

  注意:無濕熱者慎用。

  參考資料:

 ?。?)煎劑口服,有利膽作用,據(jù)觀察,可能是促進肝細胞的膽汗分泌,致肝膽管內(nèi)膽汁增多,內(nèi)壓增高,膽道括約肌松馳而利于膽汁排出。

  (2)煎劑對泌尿系結(jié)石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尿變酸性,使結(jié)石溶解,增加排尿量,減少晶體形成結(jié)石的傾向。

 ?。?)抑菌試驗:對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淡滲利濕方

  五苓散

  《傷寒論》

  組成: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12克  白術(shù)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術(shù)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臨床運用:

 ?。?)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為治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后,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藥,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郁黃疸,小便不利,偏于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F(xiàn)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nèi)停者。據(jù)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緯ρ椎仁敉飧屑婺謔?。?p>

 ?。?)臨床上如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可加重蘇葉以祛風解表;如兼食滯,胸悶腹脹,可加神曲、萊菔子、雞內(nèi)金以消積導滯;如濕偏重可以蒼術(shù)易白術(shù)以增強化濕作用;腹瀉較甚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以祛濕健脾止瀉;小便短少,加木通、澤瀉,以祛濕利水。

 ?。?)對水土不服所致的嘔吐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三仁湯

  《溫病條辯》

  組成:杏仁9克  白寇仁9克  薏苡仁18克  厚樸9克   通草6克  滑石18克  半夏12克  竹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主治:濕熱留連三焦,濕勝熱微,頭痛身重,胸悶腹脹,不饑不渴,午后身熱,面色淡黃,舌苔白,脈濡等。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開上以通利上焦肺氣,肺氣宣通,則在肌表部分之濕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濕舒脾,去中焦?jié)裥?,薏苡仁甘淡寒以滲利濕熱于下焦,使?jié)駨男”愣?,三藥合用,宣上、暢中、滲下以解三焦之濕熱,均為主藥;厚樸、半夏運脾除濕,行氣散滿以加強白寇仁運中化濕之力,為輔藥;滑石、通草、竹葉清熱利濕,以增強薏苡仁滲下清熱之功,為輔佐藥。各藥合用,則辛開肺氣于上,芳香化濁于中,甘淡滲濕于下,故能宣暢三焦,疏利氣機,上下分消,濕化而熱清。

  臨床運用:

  (1)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以頭痛、身重、胸脘悶脹,午后身熱,苔白脈濡為辯證要點。現(xiàn)用于夏日重癥感冒、急性胃腸炎、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腸傷寒初期及波浪熱等屬于濕重于熱者。

 ?。?)臨床上若兼惡寒頭痛等衛(wèi)分癥狀,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有寒熱往來,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熱;若濕熱俱重可加連翹、黃芩等以清熱,若挾有穢濁,可加藿香、佩蘭、石菖蒲等以化濁。

  五苓散

  《傷寒論》

  組成: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12克  白術(shù)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藥;白術(shù)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nèi)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題庫小程序

  • 距2025中醫(yī)醫(yī)師實踐技能考試還有?
醫(yī)師資格公眾號
關(guān)注考試動態(tài)
發(fā)布考情動態(tài)
考試復習指導
免費1V1咨詢考試條件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 輔導課程
2024中醫(yī)醫(yī)師入學摸底測試解析

張鈺琪老師 2024-02-27 19:25--21:00

回看
2024醫(yī)考報名后如何安排復習時間

張鈺琪老師 2024-01-30 19:25--21:00

回看
2025年備考方案,供你選!
精品題庫
  • 密題庫
  • 題庫小程序
  • 醫(yī)考愛打卡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密題庫
上千道典型習題
仿真密卷 3
仿真歷年考點題
專業(yè)題目解析
原價:¥199
復購¥159.2
查看詳情
醫(yī)學題庫小程序
正保醫(yī)學題庫

· 每日一練 鞏固提升

· 仿真試卷 實戰(zhàn)演練

· 組隊刷題 互相激勵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醫(yī)考愛打卡
醫(yī)考愛打卡

· 每天一個知識點

· 配套精選練習題

· 隨時記錄打卡心情

查看 更多免費題庫
學習社區(qū)
  • 備考交流
  • 微信
  • 視頻號
拒絕盲目備考,加學習群共同進步!
尋找學習搭子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