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分娩直接關系到母體和胎兒的健康,所以一定多加注意和小心做好充足的準備!那么關于“六大容易誤解的分娩問題!你中招了嗎?”的問題大家都清楚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了解更多更全的產中注意事項以及相關信息,請點擊醫(yī)學教育網!
誤區(qū):前一胎剖腹,下一胎也要剖腹
對于第一胎已經做過剖腹產的二胎孕媽來說,二胎生產方式問題不容小覷。從母嬰安全角度來看,剖腹產后經歷順產存在子宮破裂的可能性,要想嘗試二胎自然順產,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兩次分娩間隔大于24個月。
2、孕婦有一次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史,手術順利,子宮切口愈合良好,切口無延裂,無產后感染,二次縫合等并發(fā)癥。
3、子宮除剖宮產切口外并沒有他手術瘢痕存在。
4、胎兒大小正常,估計體重不超過4000g。
5、孕媽的子宮收縮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正常。
6、第一次剖腹產手術時的病理因素已經不存在,比如胎兒窘迫、羊水過少等等;二次分娩前沒有新的絕對剖宮產指征出現。
誤區(qū):催生不好,順其自然
一般來說超過預產期一周即孕41周均屬于正常現象,并不需要過多的人為干預,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好。
但如果達到或超過42周、且孕前既往月經很規(guī)律的準媽媽,我們臨床上通常稱之為過期妊娠。
過期妊娠對胎兒的身體和對母親的心理壓力都造成巨大影響,應及時就醫(yī),通過人為干預措施,避免過期妊娠造成的不良結果的發(fā)生。
誤區(qū):順產一定會側切
如果術前評估一切條件均好,產程順利,一般是不側切的。
順產過程中如果出現了不順利的情況,如胎頭位置不正,產力不強,產道過長、胎兒過大、早產或者缺氧、會陰撕裂、孕媽本身有心臟病或者高血壓等因素,醫(yī)生就會采用會陰側切的方式,也就是在陰道側邊切開一點,其目的是為了縮短第二產程,有利于胎頭娩出,避免會陰嚴重撕裂以及會陰側切可以縮短他娩出的時間,也就是縮短了胎兒頭部在陰道口被擠壓時間過長。
為了避免順產側切,建議孕媽們在孕期適當運動,增加皮膚彈性和會陰部的組織伸展性,即便面臨側切,孕媽們也不用過于緊張,因為女性會陰部的傷口愈合能力是很強的。
誤區(qū):剖腹產比較好或順產比較好
在孕媽準備生產前,醫(yī)院都會對孕媽做詳細全面的身體檢查,檢查胎位是否正常,預估胎兒出生時有多大,測量孕媽骨盆的大小等。
1、母親方面:如有妊娠高血壓疾病、心臟病(心功能在三級以上)、骨盆狹窄、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多胎妊娠(三胎以上),選擇剖宮產為宜。如果雙胎胎位好,且單胎在2500g或以下可試分娩。
2、胎兒方面:如臀位(足先露),單臀或全臀、胎兒窘迫(胎心快,大于160次/分,或小于110次/分,在無胎動時),小于胎齡兒即足月小于2500g,分娩時容易缺氧,采取剖宮產為宜。
3、胎盤因素: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或胎盤功能減退都需要進行剖腹產。
只有存在不能順產的情況下才考慮剖腹產。剖腹產是解決難產和母嬰并發(fā)癥的一種手段,正確使用可挽救母嬰生命,保證母嬰安全,但終究不是一種理想和完美的分娩方式,相當于做了一場手術,對母體的精神上和肉體上都是個創(chuàng)傷。
特別提示:建議在沒有特殊情況下,還是選擇自然分娩吧!
誤區(qū):順產會影響性生活
陰道本身有一定的修復功能,產后出現的擴張現象在產后3個月即可恢復。
產婦順產后,由于胎兒的擠壓,確實有部分出現陰道松弛的情況,甚至有陰道前壁膨出的情況發(fā)生,在孕前保持適當的運動,增加身體組織彈性,這樣出現陰道松弛的幾率會適當降低,同時在產后,應盡早進行盆底肌治療,幫助恢復產道彈性。
誤區(qū):發(fā)現臍帶繞脖就不能順產
臍帶繞頸是胎兒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由于臍帶游離在羊水中,胎兒也會在母體中轉啊轉的,難免轉轉就纏到一起去了。
發(fā)生了臍帶繞頸也不要緊張,定期產檢,關注胎動,如果胎動異?;虬l(fā)生早期胎兒缺氧的癥狀及時就醫(yī),其余的,就盼著寶寶自己轉呀轉的再轉開就好啦,即使在孕晚期依舊是繞頸狀態(tài),也不要太擔心,不是什么大問題哦,助產士和醫(yī)生會處理的很好的。
不是所有臍帶繞頸都會對寶寶產生不良影響,只要胎兒生長發(fā)育正常、胎動正常、胎心監(jiān)護正常等,是可以自然分娩的。醫(yī)生會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嚴密監(jiān)護。
但是如果繞頸圈數多(3周以上)且緊,臍帶相對過短,或者懷疑胎兒缺氧,那選擇剖腹產會比較好。
特別提示:到底能不能順產聽醫(yī)生的評估就對了。
以上關于“六大容易誤解的分娩問題!你中招了嗎?”的信息由醫(yī)學教育網整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相關鏈接】
實用技術火爆熱銷中!如有合作需求,可與我們聯(lián)系。
聯(lián)系電話:(010)82319999-1022
聯(lián)系信箱:zhangyilin@cdeledu.com